近年来,我国危废处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首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相关政府部门出具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次,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舆论对危废处置愈加重视;再次,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环保投资力度加大。
危险废物产量大,处置能力有所提升
根据《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2011到2015年间,年全国危险废物的排放量由3431.22万吨上升到3976.40万吨。预计到2019年,我国危险废物排放量将突破5000万吨,以2500元/吨的处理费用估算,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危废产生量达到4220万吨,预计我国未来5年将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将由2015年的4220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8488万吨,到2020年危废处理市场规模有望超1600亿元。
实际上,我国每年危废产生量的统计数据存在较大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危废产生量远远超过统计的数据,大量的危废没有纳入环境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
“我国危险废物法律制度体系仍然不完善,产废单位责任界定不清晰,仍有大量的危险废物被瞒报、漏报或者去向不明,危废制度盲区和漏洞依然存在,危险废物管理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凌江主任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中也明确显示,全国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正日趋提升。截至2015年,各地累计发布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逾2000份,较之2014年增加超100份,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能力约5000万吨/连,较同期提升945万吨/年。
在市场层面,供不应求的现状推高了危废处置价格,危废处理市场越来越受到污染治理企业和资本市场重视。据E20环境研究院调研,目前市场上危废无害化处理的平均价格约为2000元/吨,如将资源化处置按3000元/吨估算,再按照危废综合处置率85%、资源化处置比例60%计算,到2020年我国危废市场有望形成约2187亿元的产值。
跨界中众多,但龙头企业难以形成
受行业高景气度,高盈利性的吸引,近年来,众多跨界者强势进入,抢占危废处理市场。一方面,大型企业具备资质种类、技术水平、运营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在未来形成规模化协同效应,也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获得政府信任。另一方面,资质审批权的放开将逐步促成原有地域壁垒的打破,小型企业最依赖的经济护城河将可能不复存在,而大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综合优势进行跨地域收购,抢占行业市场空间。
然而,目前具备单种危险废物处理能力的企业占比超过60%,处理能力10种以内的企业占比超过90%,仅9%的企业具备险废10种以上的危物处理能力,尚无一家企业能够处理49种危险废物。危废行业内以民营企业为主,低成本、审批迅速、盈利快的单一危险废物处理模式更受企业的青睐,造成综合型的危险废物处理企业缺乏,难以形成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
因此,在投资危废处理领域时,同样需要关注风险。其一,政策风险,政府政策是中国危化处理行业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政府政策重点改变、政策执行力度不大预期以及政府资金短缺等因素都会给行业发展造成影响;其二,项目风险,危化处理许多项目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在技术路径选择和产业化实际效益上存在风险;其三,竞争风险,当前危废处理的市场比较分散,随着行业发展日益规范,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行业有望迎来一次并购整合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