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线上培训已顺利完成 | 第九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圆满成功 | 第八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成都站——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完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新闻动态 » 地方新闻 » 正文
 

上海医废处置情况:逾百吨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07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78
核心提示:下午3点,李明忙里偷闲,走进公司食堂吃饭。  他是上海城投集团下属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处公司)收运员,

下午3点,李明忙里偷闲,走进公司食堂吃饭。

他是上海城投集团下属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处公司”)收运员,每天要和同事们穿梭于上海的4100余家医疗机构、115家发热门诊医院、1家定点医院,还要动态对接集中隔离点及机场、道口。

“日产日清,全程无害。”固处公司总经理李传华介绍,公司要收运处置全市每天产生的100多吨医疗废物。1月19日,公司提前预判,迅速成立80人的疫情防控医废应急工作组,在87条常规医疗废物收运路线外,专设15条疫情医疗废物收运路线。

“我们采用‘白+黑’模式,确保医废收处无死角、零疏漏、全防控。”李传华解释,所谓“白+黑”,是指日间收运普通医废、夜间收运疫情医废,“定时、定人、定线、定点收运疫情医废,最大限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匆匆吃完饭,李明就和同事们来到厂区,按岗前安全规范培训要求,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头套,全副武装。有的队员还穿上了尿不湿,以应对接下来七八个小时连轴转的工作。

“疫情医废收运严格执行最高防护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选择夜间收运,是为避免道路拥堵和市民恐慌。”固处公司物流中心经理王浩说。

 确认防护用品穿戴达标,物流调度主管张燕铭向当天值勤的45名收运队员分发收运路线、医疗机构名单。下午4点,队员们3人一组,驾驶15辆疫情医废专运车直奔目的地。

 53岁的李明是收运队中的6名党员之一,退伍后从事环卫运输工作已经15年,曾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H1N1流感等综合演练。应急收运队组建时,李明带头报名参加。

 李明这一组的终点是位于浦东新区的滴水湖,从嘉定区朱桥厂区出发,单程100多公里,沿途要与13家医院和隔离点对接。

 疫情医废包括疑似病人的采样试剂、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和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医疗机构和隔离点按规定先对疫情医废进行消毒。李明和同事们到达后,在发热门诊或隔离点的清洁区交接。在用可溯源管理的电子标签扎带密封的基础上,还需对疫情医废实施双层包装,并增加一次性耐压硬纸箱密封,做好标识,全程冷链运回。

留在厂区的王浩,要和张燕铭一起根据每天产生的疫情医废量及时调整收运力量、线路,精确计算路程、时间、点位。作为疫情医废应急收运的第一联系人,王浩24小时开机,随时和医疗机构协调沟通、优化流程,“刚开始每天接听上百个电话,现在应急小组配了4个接线员,轻松多了。”

晚上10点,李明驾车返回厂区,卸料入库。疫情医废处置区拉起隔离警戒线,机器自动抓取装有疫情医废的周转箱,送至专门的处置线消毒后,投入上千摄氏度的焚烧炉。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整个处置流程全自动化,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系统相关参数。

刚刚完成卸料入库,李明和同事来不及休整,又开始对运送车辆实施消杀。忙完所有工作已是凌晨,李明笑言:“这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可以大口喘气、大口喝水!”


“傍晚出发、夜晚作业、凌晨归家,是疫情防控期间医废收运人员的工作常态。”固处公司党总支书记华青说,“疫情医废处置的国家标准是要求医废从产生时起48小时内完成清运处置,我们的标准是最长24小时,目前处置的最短时间纪录是12小时。”


        “安全交底—交接装车—冷链运输—卸料入库—焚烧处置”,短短20个字的处置流程背后,是68名应急收运队队员每天10到12小时、平均250公里日夜兼程的坚守。

 

 
53.6K
 

 

 
最新图文
推荐信息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声明

无忧固废网 - 中国危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17 51gufe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7037699号-1
顶部 帮助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