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百日执法行动启动现场。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朱晓彤 北京报道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百日环境专项执法行动”新闻通报会上获悉,专项行动期间,全市环保部门共立案处罚环境违法行为7721起,处罚金额8360.82万元。
严查各类违法行为
据介绍,今年4月底至7月底,北京市环保局联合市公安、安监、国土、水务等13个部门开展了“百日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大气、水、土壤等领域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期间,全市环保部门开出的8300余万元“环保罚单”中,固定源方面立案处罚1765起,处罚金额7858.1万元;移动源方面立案处罚5956起(含违规车5923起),处罚金额502.72万元。贯彻环保法,查处重大环境违法案件251起,其中,按日连续处罚1起,查封199起,停产限产5起。
据介绍,在移动源执法方面,北京全时坚守,强化进京口监管。在全市25个进京车办证综合检查站24小时对进京车辆开展环保前置检查,做到凡进京必检查;充实15个进京口环境执法力量,延庆3个检查站实现24小时执法检查。
全市拟开展3个跨区执法试点,实施“异地查、属地罚”,高压震慑外埠重柴货运车违规上路行为。其中,门头沟到延庆跨区执法工作已于7月4日启动,截至7月31日,已检查机动车6399辆,查处398辆。
在水污染方面,围绕黑臭水体治理、考核断面水质改善等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北京组织开展了垃圾处置单位、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去向为代表的工业企业、通州副中心水环境等专项执法检查,立案处罚水环境类违法行为142起,处罚金额3420.76万元。
严打环境污染犯罪
此外,“百日行动”期间,北京环保、公安部门加强联合联动,依托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站,建立重大案件会商、季度联席会等7项工作机制,联合开展贯穿全年的“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在重点大气排放行业、“散乱污”企业和危险废物、重金属排放、机动车尾气检测等领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31起,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5起。
北京市环保局还对行动期间查处的涉及大气环境类、水环境类、土壤环境类、阻碍执法等四大类10起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这些案件既有燃煤锅炉单位、印刷公司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违法排污,也有不法企业在暴雨夜私设暗管偷排污水,违规收集、处置废机油、蓄电池,随意处置废漆桶。还有企业在面对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组检查时阻挠执法。其中5起案件的涉案企业负责人被移送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据悉,从现在到年底,北京环保部门将联合公安部门,不分白天和夜晚,对“散乱污”企业和热点网格内的企业,开展全面执法,对违法企业形成震慑,促进企业自觉守法。
■ 十起典型案例
第一类:大气环境类
案例一:某热力管网公司未按操作规程向脱硫池中加碱,导致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处罚措施:罚款、行政拘留。
案例二:某印刷公司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违法排污。处罚措施:限期改正、罚款、行政拘留。
案例三:某家具公司喷漆作业未使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设施,喷漆废气直接排放。处罚措施:罚款、行政拘留。
第二类:水环境类
案例四:某印刷公司暴雨夜偷排,还私设暗管排放含废显影剂废水(危险废物)。处罚措施:刑事拘留。
案例五:一商贸中心镀锌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渗坑 ,废水中重金属排放浓度超过地方北京规定排放限值。处罚措施:刑事拘留。
案例六:一养殖场未建设废水处理设施,通过渗坑违规排放养殖废水。处罚措施:罚款、行政拘留。
第三类:土壤环境类
案例七:某建设公司私设暗管偷排含“硅酸钠”(俗称:水玻璃,起到水泥快速凝固作用)的工业废水至路边雨水井内,造成公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处罚措施:刑事拘留。
案例八:十八里店村一院内堆放大量废旧机油桶、废蓄电池和废机油滤芯,约300平方米左右土壤因污染已被染成黑色。处罚措施:刑事拘留。
案例九:某钢结构厂喷漆工艺产生的废漆桶数量巨大,且未按规定处置。处罚措施:刑事拘留。
第四类:拒不配合、阻碍执法
案例十:某小型石化企业法人在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人员出示执法证件后,仍阻碍执法。处罚措施:行政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