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线上培训已顺利完成 | 第九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圆满成功 | 第八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成都站——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完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会员新闻 » 正文
 

天灾?人祸!深圳山体滑坡折射建筑垃圾处理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22  浏览次数:317
核心提示:人祸!昨日上午11时,深圳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在没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诱发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大面积山体滑
 人祸!昨日上午11时,深圳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附近发生山体滑坡。在没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诱发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无疑让深圳这场山体滑坡显得极其突然又极不寻常。

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今天早间(12月21日)发布消息称: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三个工业园33栋(间)建筑物被掩埋或损毁。截至21日6时,接报失联人员91人。初步查明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余泥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

事故地点航拍图

从官方公布的初步事故原因判断,此次山体滑坡悲剧的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置不当。据附近群众介绍,事故发生地原本是一个采石场,采石场弃用之后形成一个大坑,变成了渣土受纳场,“每天晚上都有渣土车往上拉土,差不多两年了。”

卫星图:事故发生地2002-2015年的变化

2002年,事发地为一处采石场。图片来自谷歌卫星图

2008年2月,采石场内碎石遍布白色一片,坑底大量积水已形成了一个小型池塘。图片来自谷歌卫星图

2015年9月,采石场已成渣土填埋场,此前裸露在外的白色碎石被红黄色的泥土所掩盖。图片来自谷歌卫星图

2002年,此处为采石场,山体被挖出一个外小里大的山谷状深坑。随后,光明新区长圳红坳村的柳溪工业园区开始陆续在“山谷”开口下方建设。卫星地图显示,“山谷”最高处海拔185米,与海拔仅30米的工业园区有约150米的高差。

2005年11月16日的卫星照片显示,工业园区已基本成型。2008年2月20日的卫星照片显示,采石场内碎石遍布白色一片,坑底大量积水已形成了一个小型池塘。2014年11月23日的卫星照片显示,采石场已成为渣土填埋场,此前裸露在外的白色碎石被红黄色的泥土所掩盖。

新闻词典:什么是余泥渣土?

余泥渣土是指新建、改建、扩建或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及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按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纯净土、新建筑物建设施工垃圾、旧建筑物拆除垃圾、道路改造垃圾、建设生产垃圾和装修垃圾等六大类。

深圳飞速发展 建筑垃圾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这些年的发展十分迅速。深圳的变化,也像是一种被按了“快进”键的变化。

人们在街上匆匆而过,车流焦急地停停走走,路边的建筑搭积木般纷纷拔地而起,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建设中的平安大厦,一座座高楼不停地刷新这个城市的高度;而在地底下,地铁线路正蛛网般越织越密、越织越远;城市居民们搬进一座又一座的新建社区,把车塞满地下车库;体量巨大的大型购物广场遍布各区,它们不仅向上而且向下拓展空间,除了拥有地下商场、往往还配备两层甚至三层的地下车库。

深圳平安大厦

2000年以前,深圳建设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规模相对小,待建地和低洼地广泛分布,余泥渣土排放基本平衡,甚至不需要另建渣土受纳场。

但是,随着深圳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高速建设,也带来了严重的建筑废弃物问题。

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往往只会留意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少人会想到,修建地铁车站、隧道、建筑物地下部分,都会产生大量的渣土。根据深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深圳市目前年产生建筑废弃物达到3000万立方米,几乎可以填满3个梅林水库!

深圳新闻网2013年的一篇报道指出,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余泥渣土产生量达到5000万方以上。其中,废弃混凝土块、砖渣和碎石等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

受纳场数量有限 远远无法满足余泥渣土处理需求

2014年的一篇报道显示,深圳市共有9座受纳场,设计总库容约5000万立方米,分别是龙华部九窝二期、宝安区西部沿江新城(一期)土地整场平工程、龙岗南约积谷田、光明玉律、红坳和凤凰,龙华新区黎光受纳场、坪山新区田心甘角落、大鹏长荣。

部九窝受纳场二期规划

其中的部九窝受纳场、西海堤受纳场2家明确仅受纳轨道工程产生的渣土,南约积谷田受纳场仅收纳政府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沙湖临时受纳场和金龟临时受纳场实际上因未办证已经封场。仅有3家受纳场向社会开放。

向社会开放的3家受纳场中,坪地新坑受纳场和龙岗同乐受纳场总容量均不足50万方,剩余容量仅有一半,大鹏长荣石场受纳场总容量为205万方。这样算来,向社会开放的受纳场容量在250万方左右。

这九座受纳场,根本无法满足轨道交通、旧城改造、再加上遍布深圳的地产开发项目所产生的余泥渣土,这也直接导致偷排乱倒现象猖獗。

如果你乘车沿福龙路向北行驶,穿过横龙山隧道后没走多远,一定会看到“壮观”的一幕:一辆辆泥头车沿右侧车道排成一列,延绵一两千米。这些满载渣土的车正排队等候着进入部九窝受纳场,在百度的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长长的车龙。深圳的福龙路,也许是全国唯一一条专门为泥头车划出车道的城市道路。

从福龙路往部九窝渣土受纳场的路上,烟尘滚滚,上百辆泥头车等待进入

跟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面积最小,土地资源稀缺。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废弃的土料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堆放地。深圳市内尚有多条地铁尚未建成,余泥渣土排放难将持续到2020年。《宝安日报》在2014年报道称,深圳龙华新区一年后面临无处可倒渣土的困境。

建筑垃圾偷排乱倒猖獗 监管无力

由于处理需求远远超出了处理能力,深圳余泥渣土等建筑垃圾乱倒现象,几年来一直屡禁不绝。光明新区相对地广人稀,成为泥头车乱倒余泥渣土的重灾区。2012年、2013年泥头车乱倒现象猖獗时期,光明新区不少偏僻道路的路边甚至路面,时不时就可看到乱倒的土堆或建筑垃圾。

泥头车在道路上乱倒建筑垃圾

分类综合循环利用是最佳处理之道

“不论是打击乱倒余泥渣土,还是规划建设新的余泥渣土受纳场,都只是权宜之计。毕竟一座城市可规划建设的余泥渣土受纳场数量是有限的,余泥渣土的产生量却是无限的,只要有城市建设,就会产生余泥渣土。”长期致力于余泥渣土处理研究的李文龙博士说。

他指出,目前全国处理余泥渣土的最好方式是就地现场处理,实施分类综合循环利用。简单地说,就是在建筑垃圾产生现场建设一个临时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处理厂可对建筑垃圾进行现场粉碎、筛分等工序,将建筑垃圾变成混凝土,再经过现场加工,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包括铺设人行道用的空心砖、透水砖、地板砖、瓷砖等。

 

 
53.6K
 

 

 
最新图文
推荐信息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声明

无忧固废网 - 中国危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17 51gufe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7037699号-1
顶部 帮助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